【科学防疫指南】同风雨,共抗疫

2020-02-19 10:56:47

在党中央强有力的干预措施领导下,历经近1个月全社会的攻坚奋战,除却湖北地区,其他地区新冠肺炎疫情均逐渐得到控制,但据国家卫健委高级别专家组组长钟南山院士对于疫情的最新意见,目前全国新增确诊病例仍未达到峰值,拐点还未到来。

因此,我们仍然要保持警惕,科学防护,适当锻炼强身,为疫情过后的复工复产打下健康的基础。这里为大家带来了全方位的防疫指南,希望对大家能有一定的帮助。


一、测量体温指南

目前,「测体温」逐渐成为一种日常「打卡」行为但是高频次地测量体温,也会引发一些疑问:究竟体温多少度才算正常?怎样测体温最准确?体温过高是感染了吗?下面为你一一解答。

(1)体温正常标准

传统定义的正常体温为37 ℃ 左右,但由于测量部位、时间、季节及个体差异等因素的影响,体温的正常值稍有差异,并不能以37 ℃来简单地定义。

常用的体温包括:口腔温度、直肠温度和腋窝温度。以下是常用测量方法及正常体温值参考。

①口腔

测量方法:将体温计放置在舌下,闭嘴约3分钟后取出,

正常体温:36.3℃~37.2℃

发热体温:上午>37.2℃,下午>37.7℃

②直肠

测量方法:测量方法是将体温计消毒后涂上润滑油,然后插入肛门,三分钟后取出

正常体温:36.6℃~37.8℃

发热体温:≥38℃;

③腋窝

测量方法:是将体温计夹于腋窝,五分钟后读取数值

正常体温:36℃~37℃

发热体温:≥37.5℃。

另外「额温」和「耳温」因受客观因素影响较大,并不十分准确,临床诊断一般参考「腋温」

数据来源:人民卫生出版社《诊断学》第 9 版

按照上述标准,倘若发现自己的体温达到了发热标准,也不要过度惊慌,应当先排除测试设备以及其他因素的影响再作判断。


2体温测量工具的选择

①水银温度计

测量部位:腋窝、舌下、直肠

最常见的测量工具,测量较为准确,但有破裂导致水银中毒的风险,不适合儿童使用


②电子温度计

测量部位:腋窝、舌下、直肠

性价比高,测量较为准确,是水银温度计的理想替代品

③红外测温仪

测量部位:前额

快速便捷,测量误差较大,适合公共场合使用,建议多次测量取其平均值

④化学标点测温额贴

测量部位:前额

容易受出汗、风吹散热等因素影响,测量误差较大,不推荐使用


(3)影响体温的因素

人体是一部高度精密的仪器,天气、生理周期、年龄甚至心情都会对体温产生影响,倘若出现体温超出正常范畴的情况,需要先考虑排除这些影响因素。

①气温影响

体温会随着气温的变化而变化,气温高则体温高,气温低则体温低在较为温暖的环境下(开着暖气的室内),体温可能会稍有升高,在低温环境下冬天的室外体温则可能稍有降低如果遇到测量体温异常的情况,可以在处于常温环境下(如关闭暖气等)再次进行测量。

②时间影响

人体的体温在早上是最低值,下午接近傍晚的时候是最高值,两点之间的峰值差距大约在 0.5℃ 左右。

③状态影响

人体在运动或是进食之后会体温会略有升高,体温上升范畴一般在1 ℃之内

④年龄影响

婴幼儿处于急速发育期,代谢率较高,体温通常高于青少年及成年人;老人身体

④生理周期影响

女性在排卵期体温大约会上升 0.6 ℃,并维持该体温水平直至月经来潮女性妊娠期因激素水平影响,体温也会升高,保持在36.9℃-37.2℃之间。

如果通过以上多方面原因排查,确认是体温过高,有发热现象,也不要直接去医院就诊,这样会增加感染的风险,可以先在新冠肺炎线上问诊频道与专业医生进行沟通,再确认进一步就诊计划。


二、科学防护指南

口罩作为目前的紧缺资源,是全国人民关注的焦点之一。很多人都因为没有抢到N95口罩而甚至有些焦虑,到底带什么口罩才能隔离病毒?防护服和护目镜有必要安排上吗?


①口罩的选择

中国医用口罩的防护能力由高至低依次是:医用防护口罩(标准高于KN95/N95口罩)、医用外科口罩、普通医用口罩。

KN95是中国GB2626-2019呼吸防护自吸过滤式防颗粒物呼吸器标准,适用于过滤非油性颗粒物,可以阻挡病毒,但未对血液穿透进行测试。

N95符合美国职业安全与卫生研究所NIOSH标准,用于防护非油性悬浮颗粒。

相比其他口罩,N95/KN95确实有更好的防护作用,但是目前疫情仍然比较严峻,KN95/N95口罩稀缺,如果不在人流密集的公共场所活动,使用一次性医用口罩就足够了(行业标准为YY/T0969-2013);如果需要去医院就诊或是外出采购,则需要使用医用外科口罩(行业标准为YY0469-2011,外包装需明确注明为医用外科口罩。

另外,棉纱口罩、针织物口罩、活性炭口罩以及各式自制口罩等,对病毒的防护几乎没有作用。


②口罩的更换频次

一次性医用口罩一次佩戴4小时需要更换,如果没有在人流量较大的公共场所活动,可以酌情延长使用时间,但是如果口罩内部被呼吸或是分泌物弄湿弄脏,一定要及时更换。

另外,口罩不可消毒后重复使用。

医用口罩中间过滤层及N95口罩内层材料均有静电吸附效果蒸煮、洗涤会损害口罩的过滤层,使其中发挥吸附作用的电荷消失酒精喷洒会损害口罩外面的防水层,使防护效果减弱紫外线臭氧灯在照射杀菌过程中,还会不断产生臭氧气体,加重肺部的负担。


③口罩的正确佩戴方法

佩戴口罩前要充分洗净双手;通过口罩的折叠层来判断里外层,折叠层朝外的一面是口罩的外层;用双手紧压鼻梁两侧的金属条,使口罩上端紧贴鼻梁,向下拉伸口罩,使口罩不留褶皱;佩戴完毕后,尽量不要触碰到口罩。


④防护服有必要穿

医用防护服的作用,就是为了保护穿着者不受到外界感染源的侵害,包括患者血液、体液、分泌物、空气中的颗粒物等感染源,提供阻隔、防护等作用简单来说,防护服起到的是物理阻挡病毒的作用

倘若需要在人口极度密集的场合活动,穿戴防护服不失为行之有效的自我防护方式,但是目前医用防护服资源稀缺,普通人很难购买到,如果有需要穿戴防护服的场合,可以考虑使用合格雨衣或是专业冲锋衣来代替。

与防护服的性能要求对比来看,雨衣的防护性基本可以达到与防护服相同的作用但是雨衣材料强度比较差,在使用时容易破损,在穿戴时需要小心避免撕扯,雨衣一旦撕扯开就失去了物理阻挡的作用

冲锋衣所具备的防水透湿功能,无论从防护性还是可靠性的角度,冲锋衣都要比雨衣更胜一筹,穿着体验也更加舒适,虽然冲锋衣的使用场景本就不是为防护环境而专业设计的,结构并非完全封闭,但是在日常生活中使用绰绰有余。


⑤护目镜有必要

新型冠状病毒是通过鼻咽部粘膜和眼部结膜向下呼吸道进行扩散增殖的,直接暴露在空气中的病毒会较快死去,结膜感染病毒的主要途径是手和飞沫,也不排除近距离接触是飞沫直接沾附眼部,但是这种感染的几率微乎其微。

密切接触患者的医护人员需要佩戴护目镜进行防护,而普通人如若不住院、不接触发热病人,暂时是不需要护目镜的。

病毒附着在飞沫等介质中进行传播,一般打喷嚏或者咳嗽时都会带出飞沫,即使飞沫沾附在眼睫毛上,也不会直接感染结膜,极大可能是感觉到眼睛痒、随手揉了眼睛;或者,出入公共场所等后手部不及时清洁消毒,再揉摸眼睛,才导致的结膜感染病毒。因此,正确佩戴口罩、勤洗手、避免揉眼以及对手机及时清洁消毒才是预防病毒感染的有效途径。

很多人认为佩戴普通眼镜也能起到防护作用,但事实上眼镜只能遮挡部分区域,未遮挡部分仍是暴露于外界佩戴眼镜的人在出入公共场合之后应当对佩戴过的眼镜进行彻底清洁和消毒


三、科学消毒指南

国家卫健委的诊疗方案中明确说“新冠状病毒对紫外线和热敏感,56℃30分钟、乙醚、75%乙醇、含氯消毒剂、过氧乙酸和氯仿等脂溶剂均可有效灭活病毒,氯己定不能有效灭活病毒”。

以下标准消毒液均可灭杀新型冠状病毒。

医用酒精:75%的乙醇

84消毒液:>0.05%的次氯酸钠溶液等

医用消毒液:过氧化氢/过氧乙酸消毒液

衣服消毒液:>0.12%的对氯间二甲苯酚

季铵盐溶液:>0.2%季铵盐溶剂

但需要注意的是,不能随意更改消毒液的使用浓度。因为不同病原体对消毒液的抵抗能力是不一样的,如果擅自减少了消毒液的的浓度会降低消毒液对新型冠状病毒的杀灭效果。



四、科学锻炼指南

大量科学研究早已证明律性的进行中等强度运动,可以很好地提高机体免疫细胞的活性,提高身体免疫力,有效对抗病毒感染。

短时间中等强度运动:就可以增加免疫细胞(T、B、NK细胞)的活性,提高机体内的抗体水平,更好改善免疫功能

长时间中等强度运动:可以使淋巴细胞增多,增强机体对感染的抵抗力

想要身体棒,经常进行中等强度的健身锻炼,但是需要注意运动强度,不可盲目加大运动强度,并不是运动强度越大健身效果就越好。

一些情况下,运动反而会降低免疫力比如,耐力运动员上呼吸道感染(URTI)的发生率为高:大量研究表明,耐力项目运动员,在大运动量或者马拉松比赛后,患上呼吸道感染的风险会增大2-6倍。

这是因为大强度大运动量活动会降低身体里免疫细胞的数量和活性,同时让机体内的免疫分子水平也有所降低。如果长期进行高强度运动,更是会使得淋巴细胞数量、增值能力和活动都大大降低,抑制了身体的免疫机能

短时间的健身锻炼其实也是一样的道理:大强度运动过程中消耗太多,会使得运动后身体的免疫防御功能变弱

如果你准备出行或是需要出入人流量较大的场所,最好暂停训练和运动,调整身体的状态,以备足防御病毒的免疫力


我们日下只要做好科学防护,积极防疫,对党和国家满怀信心,当下暂时的低迷只是吹响胜利号角前夜暂时的沉寂,相信春满神州大地之日,便是新冠状病毒匿迹之时,愿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牛郎欲问瘟神事,一样悲欢逐逝波。




易乐玩运营组

2020年02月19